腦梗死診療
中風?。X梗死)恢復期
一、診斷標準
1.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xié)作組起草制訂的《中風病中醫(y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試行,1995年)。
主要癥狀:偏癱、神識暈蒙,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
次要癥狀: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fā)嗆,目偏不瞬,共濟不調。
發(fā)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具備2個主癥以上,或1個主癥、2個次癥,結合起病、誘因、先兆癥狀、年齡等,即可確診;不具備上述條件,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2.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學腦血管病學組急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
(2)局灶性神經(jīng)功能缺損,少數(shù)為全面神經(jīng)功能缺損;
(3)癥狀和體征持續(xù)數(shù)小時以上;
(4)腦CT或MRI排除腦出血和其它病變;
(5)腦CT或MRI有責任梗死病灶。
疾病分期
急性期:發(fā)病2周以內;恢復期:發(fā)病2周至6個月;后遺癥期:發(fā)病6個月以后
二、治療方案
1、辨證分型治療
中風病(腦梗死)恢復期治療應標本兼顧、扶正祛邪,后遺癥期則以扶正固本為主。因此,恢復期以益氣活血、育陰通絡為主要治法。
(1)風火上擾證:口眼歪斜,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言語不利,頭昏頭痛,耳鳴目眩,心煩多夢,口干喜飲。舌紅,脈弦滑數(shù)。清熱平肝,潛陽息風。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鉤藤(后下)、生石決明(先煎)、川牛膝、黃芩、山梔、夏枯草等。
中成藥:天麻鉤藤顆粒、牛黃清心丸等。
(2)痰瘀阻絡證:口眼歪斜,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痰多胸悶。舌淡苔膩,脈弦滑。化痰通絡。化痰通絡方加減。法半夏、生白術、天麻、紫丹參、香附、酒大黃、膽南星等。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半夏、天麻、茯苓、橘紅、丹參、當歸、桃仁、紅花、川芎等。
中成藥:中風回春丸、華佗再造丸、通脈膠囊、欣麥通膠囊等。
(3)痰熱腑實證:口眼歪斜,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痰多黃稠,口干口苦,大便干結。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低ǜ盒鞘V承氣湯加減。生大黃(后下)、芒硝(沖服)、膽南星、瓜蔞等。大承氣湯加減。大黃(后下)、芒硝(沖服)、枳實、厚樸等。
中成藥:安腦丸、牛黃清心丸等。
(4)陰虛風動證:口眼歪斜,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言語不利,頭昏頭痛,耳鳴目眩。舌紅,脈弦滑數(shù)。滋陰息風。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代赭石(先煎)、龜板(先煎)、白芍、玄參、天冬、川牛膝、川楝子、茵陳、麥芽、川芎等。
中成藥:大補陰丸、知柏地黃丸等。
(5)氣虛血瘀證:口眼歪斜,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言語不利,氣短乏力。舌淡紫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益氣活血。補陽還五湯加減。生黃芪、全當歸、桃仁、紅花、
赤芍、川芎、地龍等。
中成藥:消栓通絡片、腦安膠囊、腦心通膠囊、通心絡膠囊等。
2、針灸治療
臨床常分為中臟腑、中經(jīng)絡,采用傳統(tǒng)針刺方法辯證取穴和循經(jīng)取穴。主穴:極泉、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豐隆、解溪、昆侖、太沖、太溪等。
3、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
可選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注射液經(jīng)脈滴注。如:丹參注射液、丹紅注射液、
川芎嗪注射液、三七總皂苷注射液、燈盞細辛注射液等可以選擇使用:辯證屬于熱證者,選用具有活血清熱作用的中藥注射液經(jīng)脈滴注,如苦碟子注射液等。
4、中醫(yī)診療設備
HYJ炎癥治療儀、電腦中頻治療儀、激光治療儀、電針儀、TDP治療儀、中藥熏蒸床。
5、收費項目
溫針、針刺、電針灸法、激光針、中藥封包、電腦中頻、針刺運動療法、使用HYJ炎癥治療儀、穴位貼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