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沿 深化交流 --記歐云生教授團隊對 雜志文章進行評論
該評論文章結合研究者前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RNA疫苗聯合CAR-T療法靶向的可能是一種特殊腫瘤微環(huán)境的觀點,該觀點得到了編輯的認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CAR-T)在治療血液系統(tǒng)來源腫瘤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成功,但其對絕大多數實體腫瘤而言卻是無效的。在Katharina Reinhard等人研究中,研究者通過聯合使用CAR-T療法與納米疫苗,顯著改善了CAR-T療法在實體腫瘤中的治療反應。這一激動人心的成果引起了歐云生團隊的關注,歐云生教授團隊長期致力于骨肉瘤相關基礎研究,作為一種“免疫冷”腫瘤,骨肉瘤的治療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進展緩慢,以CAR-T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代表的免疫療法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僅對少部分病人有效。
骨肉瘤能不能使用這種治療策略呢?為什么同樣的治療靶點,國內一些研究就無法實現對實體瘤的有效治療呢?這些困惑一直留在歐教授團隊成員的心里。
為了進一步了解究竟是什么阻礙了免疫治療在骨肉瘤中發(fā)揮作用,團隊將研究目標轉向了腫瘤微環(huán)境。團隊利用R語言等工具,從單細胞測序,多組學,泛癌等層面對實體腫瘤微環(huán)境進行了解析,結合當時已經得到的實驗數據,得到了一個重要線索,即Katharina Reinhard等人所關注的可能是一種特殊腫瘤微環(huán)境,這一線索對進一步基礎機制探索以及未來臨床實驗潛在獲益人群篩選有著重要的意義。遺憾的是由于不具備相應的實驗條件和經費,我們無法進行更深入的實驗探索,最后考慮到這一線索可能對深化此研究理解有重要幫助,為了更快地跟國際同行進行知識共享以促進相關研究的進展,歐云生團隊立即與Science編輯進行了交流。
歐云生教授總是強調臨床醫(yī)生和醫(yī)學生無論何時,所學所用都要圍繞著病人展開,基礎科研要圍繞臨床展開,為解決臨床問題為導向。教學醫(yī)院的醫(yī)生和醫(yī)學生必須具有多面性,在臨床工作中要有敏銳的思維,靈巧的雙手,良好的服務能力和意識;在科研方面要踏踏實實做事,貼近臨床,聚焦前沿??蒲新仿?,我們還有很多問題沒解決,未來需要付出的努力還有很多。于病人而言,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于醫(yī)者而言,卻要帶著遼闊的心,永不止步。
該次與Science編輯進行的交流拓寬了我們的視野,同時也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希望在未來經過努力,我們有更多的科研服務于我們的患者,開花于中華大地。
歐云生
歐云生教授系本文作者王犇的指導老師,現為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骨科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三級教授?,F擔任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分會第十一屆委員會骨科康復學組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肢體殘疾康復專業(yè)委員會脊柱微創(chuàng)學組常委,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工程學分會數字骨科學組脊柱與骨病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醫(yī)藥教育協會骨科專業(yè)委員會脊柱分會委員,重慶市醫(yī)學會骨科專業(yè)委員會第六屆委員會脊柱學組委員,重慶市醫(yī)師協會骨科醫(yī)師分會第一屆委員會脊柱外科學組委員?!秳?chuàng)傷外科雜志》編委,《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 Oncology Reports, Oncology Letters, Spine 等期刊的審稿人。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慶市科委、重慶市衛(wèi)計委等科研課題11項。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重慶市衛(wèi)生局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以第一及通訊作者發(fā)表論文118篇(26篇SCI,IF累計69.92分)。已指導碩/博士研究生46名。
論文作者簡介:
王犇系本文第一作者,碩士,2014級臨床醫(yī)學七年制一系,主要研究方向為腫瘤免疫微環(huán)境特點對免疫治療響應的作用,單細胞測序在解釋腫瘤微環(huán)境異質性中的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在臨床醫(yī)學中的應用,已發(fā)表SCI論文5篇,其中3篇為原創(chuàng)性研究Article,Article累計影響因子12.518分,2篇letter,letter累計影響因子51.758。
審核:黃偉
編輯:劉紹全
【關閉】